《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民族风情

民族风情

贵阳市主打酸汤鱼的餐馆:尝鲜苗家酸汤鱼

时间:2021-03-08 16:46 |编辑:三农之声|

1607283119076_1.jpg

      贵州的苗寨姑娘们向游客敬拦门酒。蔡兴文摄(人民视觉)

“没吃过酸汤鱼就等于没来过贵州。”贵阳朋友的话勾起了我们的兴趣。为了一探究竟,我们慕名来到了位于贵阳市主打酸汤鱼的餐馆——俏苗寨。

  餐馆门前食客熙攘,佩戴银器的苗族姑娘端着拦门酒,伴随悠扬的芦笙声一一向人劝进。步入大厅,只见每张餐桌中心都摆有一个脸盆大小的铜火锅,锅内鲜红的浓汤发散着阵阵热气。落座之后,服务员很快送上一盘盘切成小段的生鲤鱼、鲶鱼、虹鳟鱼以及多条黄辣丁(鱼)。趁汤开始沸腾,我们赶紧将鱼下锅。此刻,戏台上涌出一群苗族青年,小伙子吹响芦笙,姑娘们顺势翩翩起舞。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红白相间的鱼肴煮熟了,煞是喜人。夹起一块品尝,肉质细嫩鲜美,酸辣适口,味型独特,清香宜人。食罢,口中略感几分回甜。酸汤鱼果然名不虚传。再陆续加入蔬菜、面条,正当我们大快朵颐时,几位苗族姑娘围拢过来,将酒碗凑到你脸前,然后从低到高衔接起三个碗,碗中酒从高到低送入你的口内。据说,这种称作“高山流水”的敬酒方式被苗家人视为待客的最高礼仪,这无形中又为酸汤鱼增添了一抹亮色。

  席间问起酸汤鱼为什么会有如此特殊的滋味?当地朋友告诉我们,这要追溯到上古时期。据传,苗民的祖先为蚩尤,兄弟81人,应是81个氏族。他们英勇善战,曾与炎帝和黄帝两大部落集团为争夺中原进行战争。蚩尤战败被杀,其后裔在尧、舜、禹时期多次遭受征伐、放逐,有些人辗转至湘西、黔东南。这一带多为山区,交通运输不便,生活用品尤其是食盐短缺,迫使苗民创造出一种“以酸代盐”的饮食方法,不仅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缺盐的困境,而且有效地防止了食物腐烂,丰富了饮食的品味。最初的酸汤是用酿酒后的酒尾调制的,后改用清米汤自然发酵的白酸,继而又发展为采集野生西红柿腌制发酵的红酸,也就是我们品尝的那种。汤的酸味醇厚,色红而清香。如今,贵州的酸汤制品不仅局限于鱼类,而是扩展为猪脚、排骨、牛杂碎等。

  关于苗家酸汤鱼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苗岭山上住着一位聪明美丽、能歌善舞、又很会酿酒的阿娜姑娘。方圆几百里内。许多小伙子不约而同地前来向她求爱。阿娜为每位求爱者都斟上一碗自酿的美酒。但小伙子们喝后都感觉其味甚酸,产生一种透心的冰凉。他们不解其中的奥秘,于是在夜晚借唱山歌呼唤并询问姑娘。阿娜也用歌声回答,表明自己的心迹:“酸溜溜的汤呦,酸溜溜的郎,酸溜溜的郎呦听妹诉衷肠。三月槟榔不结果,九月兰草无芳香。有情山泉变美酒,无情美酒变酸汤。”小伙子们听明白其意后都恋恋不舍地离去了。最终,有一位以打鱼为生的小伙子被阿娜相中。小伙子给姑娘献上自己下河捕捞的活鱼,阿娜用自酿的美酒和酸汤做出一道鲜美佳肴,即酸汤鱼——“爱情的结晶”。从此这道菜声名远播,流传至今。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