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民生

民生

这里有了北京味儿:内蒙古乌兰察布走上小康之路

时间:2020-12-15 07:05 |编辑:三农之声|

 北京和乌兰察布的距离有多近?乘坐高铁只需两小时。

 北京和乌兰察布的差距有多大?首都北京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走在全国前列,乌兰察布全市11个旗县市区中,10个曾经戴着贫困旗县的帽子,是我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亲戚越走越近,感情越走越深;合作越走越多,道路越走越宽。北京和乌兰察布牵手,机制、措施、内容上全方位发力,京蒙扶贫协作的精彩故事正在不断上演。

 重实效,瞄准产业项目与群众增收结合点,发展红利加速释放

 首都到薯都之间,穿梭着一颗小小的马铃薯。

 如果你去有中国薯都之称的乌兰察布转转,很多人都会推介去中国马铃薯博物馆打卡。在那里,你不仅能知道马铃薯的前世今生,也能感受到马铃薯正在改变着这方水土。

 位于察右前旗的京蒙合作产业园内,有一座现代化的工厂——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的马铃薯深加工厂,工厂旁就是中国马铃薯博物馆。这是由北京赴内蒙古第三批挂职团队引进的北京凯达恒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全自动薯条加工厂。

 在当地,马铃薯俗称土豆。深埋在土地里的土豆,曾经确实像它的名字一样,有点儿。单产低、专用品种少、销路不畅,这些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堵点、痛点,也是乌兰察布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

 2015年,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与察右前旗签订投资建厂协议。经过5年的成长,该公司已经成为乌兰察布市马铃薯深加工企业中的领头羊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带动至少3万户种植户。更有4+1精准扶贫模式减贫带贫,确保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公司副总经理庄楠介绍说。

以前家里种了15亩地一年也挣不了一万块钱,现在一个月就能挣五、六千。北京的企业来了,村里的北京味儿越来越浓,日子也越过越好了!察右前旗平地泉村村民杨利军是包装车间的一名操作工,2017年9月他来到公司打工,如今还升任了班组长。

 背靠首府、面向首都,乌兰察布定位明确。像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这样落户乌兰察布市、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转移的成果越来越多,为当地产业发展再添新活力。

580×385

  京蒙扶贫车间。

 卓资县依托熏鸡产业,与北京德青源公司合作建立金鸡京蒙帮扶产业项目,实现全产业链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

 两年前,化德县两户试点养殖黑水虻的贫困户养成首批商品黑水虻,标志着北京市鸣然 科技(北京)集团有限公司在化德县开展的黑水虻养殖扶贫项目获得成功;

 乌兰察布市兴凯服饰有限责任公司落户于察右前旗,探索扶贫车间的带贫模式,建起7个扶贫车间,带动120多人实现就业……

所需所能结合,输血造血并重。 2020年,北京市及各区向乌兰察布投入京蒙扶贫协作资金50075万元,实施项目237个;目前建设产业园区累计16个,入园企业208家,落实投资30.81亿元;北京援建扶贫车间68个,吸纳就业93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1人。

 走出去,消费扶贫彰显内循环牵引力,劳务协作搭起就业平台

 这些天,一些北京市大兴区居民发现,一家名为乌兰瑰宝的特产商店品类又多了。该店以零售与大宗、团体采购、线上线下消费相结合的形式,向消费者展示来自乌兰察布的农畜产品。

 这样的特产店,正在以连锁的形式在北京扩展规模。在京蒙对口帮扶机制下,这些商品进入北京市的商场超市和社区,甚至北京市人大、政协等机关的食堂。

 产业链长,产品更精。马铃薯、蔬菜、乳制品等绿色农畜产品,走出乌兰察布,走进北京的广大市场:北京结对区的大中型商场超市先后建起扶贫产品销售专区,乌兰察布成为北京菜篮子集团等企业的重要采购地;开展农畜产品进入北京的机关、商超、学校、医院等七进活动……

 绿色农畜产品在北京圈粉无数,乌兰察布的另一个角色”——服务首都市民的中央厨房菜篮子呼之欲出。

 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消费扶贫彰显内循环牵引力。主力市场支撑、社会力量协同、多元渠道帮销、品牌发展齐发力,乌兰察布特色农畜产品产、供、销全链条服务不断完善,产品向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特色农畜产品的认定和监管,构建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体系。

 走出去的不仅有绿色农畜产品,还有众多贫困劳动力。从定向、定岗、定制的精准就业扶贫机制,再到技能帮扶,劳务协作托起乌兰察布贫困群众新希望。

 9月29日,一场京蒙劳务协作秋季现场招聘会在四子王旗举行。12家北京企业提供455个岗位,向以高校毕业生、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为主的有转移就业意愿和能力的劳动力抛出橄榄枝

刚刚谈了一会儿,工资挺合心意。招工的北京企业挺多,咱这儿的北京味儿越来越浓了。招聘会现场,今年51岁的王女士高兴地说,她看中一家北京的餐饮店,对待遇很满意。

 招聘会既是为企业与求职者牵线搭桥,也是一次就业扶贫与劳务协作。近年来,北京市与乌兰察布市通过集中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和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两地在资源共享、就业信息互通、职业培训对接以及劳务协作等方面进行了多次交流合作。

 乌兰察布籍务工人员说得最多的是工资增加了”“岗位晋升了”“债还清了”“盖新房子了”“日子好起来了”……

 输转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两地着力构建线上线下求职绿色通道,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截至目前,乌兰察布市各旗县共有15522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两地联合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69期,培训贫困人口5797人次。

 留下来,传道授业倾情帮扶,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发展绕不开人才这个关键,而乌兰察布的,还有人才进不来”“留不住

有所呼,有所应。从最需要处着眼、从最擅长处入手,8个国贫旗县无不闪动着北京市第五批赴内蒙古挂职团队忙绿的身影。随挂职团队一起走进草原的,还有先进理念、优质资源、项目资金……

 近一年来,咱这有北京大夫了这句话,在察右中旗百姓间传播开来。

 去年7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医生李丹毅从北京来到察右中旗,挂职于察右中旗蒙中医院,白手起家为当地创办了一个叫得响、留得住的中医科室。

 虽然有心理准备,但眼前的情形还是让李丹毅心里一沉:整个科室就一间小屋子,摆着两桌两椅,没有治疗床,甚至针灸针、中草药都不齐备。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丹毅从医院走廊搬来一张废弃的床,拿着从北京带来的针,开始了中医诊疗服务。从刚开始时针灸、艾灸等简单的治疗到如今拥有3间诊疗室,能够开展腕踝针、耳穴压豆等10余种中医诊疗技术,具备正规的饮片药房、代煎室,一个设备、技术齐全的正规中医科室诞生了。

家门口就有北京的医生,真是太好了。就诊之后,总有患者聚在一起谈论北京来的医生就是不一样。

 挂职期结束之时,当地医院和群众纷纷挽留。李丹毅又将自己的挂职时间延期了一年。没有什么大道理,能被老百姓需要是一种幸福。她说。

 在这场跨越千里的帮扶中,无数个李丹毅在默默奉献。向贫困进军、向贫困宣战,把贫困赶出草原,是他们的共同心声和贴切定位。

传道授业倾情帮扶,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580×386

 北京挂职干部与村民交流。

 北京市向乌兰察布市选派挂职干部25人,选派专业技术人才264人;举办干部培训班36期,培训3214人次;各旗县新引进专利技术54项。

 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乌兰察布市26名干部赴京挂职,已选派439人赴京跟岗学习交流,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充实的人才储备。

 合作,在不断升级。注重扶、扶、扶、建,京蒙扶贫协作从最初的资金投入、物资捐赠到干部援助、人才培养,再到如今的多层次、全方位深度协作,两地共建帮扶大格局,共同奏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交响曲。

注:本文转载自内蒙古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