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教育

教育

清华有81%的出国留学生没有回国,施一公直言:大学生比较现实

时间:2021-02-16 18:24 |编辑:三农之声|

图片18.png

/师音

 从清华大学或者北京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业之后,如果有提升学业的机会,一般会优先选择出国留学。

 为什么越是高学历的人,越倾向于继续提升学历层次呢?

“比我们更优秀的人往往比我们更努力”,这是一种优秀习惯中的规律。

图片19.png

 类似于“近朱者赤”的道理,和优秀的人一起学习生活,才能在身边树立起具体的目标,并不断提醒自己“见贤思齐”。

 在大学生普遍追求高学历和向往出国留学的时代背景中,清华北大的毕业生通常也会选择更加优秀的出路。

图片20.png

 但是这些优秀的精英学子在出国留学之后,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是否还会回到国内贡献才智,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留住人才的理想问题。

 我们的教育环境能够培养出来考试分数出类拔萃的人才,也能培养出踏实奋斗的时代精英,但是如何让这些优秀的人才充分发挥自身的现实价值,或者如何让这些优秀的人才踏踏实实留在本土教育环境中安心奋斗,这些问题正摆在留学生的面前。

图片21.png

 根据留学生统计数据来看,作为国内顶尖学府的清华大学发布了“大学生就业发展报告”,清华大学有81%的大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前往发达国家求学之后,这些留学生选择留在国外发展,而不是回国求职。

 对于这种人才选择的现象,有网友认为“清华大学的人才正在流失,不应该继续鼓励精英人才出国留学”。

 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对于“留不住人才”的现象,直言表示:我们的大学生比较现实。

图片22.png

 国内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对物质生活有一种执着的追求,而精神世界的培养并没有同步发展。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懂得为自己谋幸福,但是如何为更多人谋得同样的幸福,却很少有人真心实意去思考。

 生于物质生活丰盛的年代,年轻的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苦读,进入大学阶段往往会经历迷茫状态,同时也不用为大学生活压力担忧,缺乏执着奋斗的意志。

图片23.png

 在物质生活条件的比较下,一些留学生在国外求学过程中,面对种种现实的考验,可能会迷失求学的初心。对此,高校应当加强集体归属感的教育,增强这些精英人才对本土教育的认同感。

 此外,我们的人才应用环境也应当开辟相应的沃土,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能够扎根,找到创新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人生价值。

注:本文转载自央视三农之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