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环保

环保

被免职责任人2个月后获提拔,治理环保不需要“表演式问责”

时间:2021-03-22 19:10 |编辑:三农之声|

  压缩整改环节虚与委蛇的空间,彻底压实整改责任,是落实最严环保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宜早不宜迟。

   600×403

  ▲某地违法生产现场。图/新京报网

  文/重舟(媒体人)编辑 马小龙 校对 李铭

  相隔3个月,两份不同问题的验收销号公示材料完全一样;有的验收销号材料,县生态环境局抄袭县委办,竟然还抄错了8处;有的销号材料声称严厉整治,被免职的责任人却在2个月后得到提拔……

  近日媒体采访发现,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高压常态化背景下,仍有个别地方和企业敷衍整改、纸面销号。中部某县当地官员透露,当地生态环境问题已存在多年,两年前被媒体爆出,并被自然资源部挂牌督办,当时有6名干部被免职,但最终,负有责任的乡党委书记换了个乡镇当书记,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负责人2个月后,成了地方自然资源局的党委委员。实在看不出哪里严厉。

  近年来,我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然而,媒体采访发现,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高压常态化背景下,仍有个别地方和企业敷衍整改、纸面销号。

  环保整改中的形式主义现象,并不少见。

  比如,2018年,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后,多个省份因整改走形式就共有超过四千人被问责。同时,有50多个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等典型案件被公开曝光。

  然而,从媒体的最新调查来看,敷衍整改、纸面销号现象的发生概率时至今日依然不能低估。它们有的表现为整改、销号止于材料,有的则是刚宣布销号随即又被发现问题,有的则是被严肃问责的责任人短期内又复出……

  虽然具体表现形式有所差别,但实质上都是对督察高压严肃整改的阳奉阴违。对这类被曝光、戳穿的假整改纸面销号,及时进行严肃处理是必须的。但鉴于类似问题禁而不绝,且屡罚屡犯,更有必要从源头上加大制度预防力度。

  比如,媒体发现,整改销号程序不明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客观存在,为个别地方弄虚作假、敷衍整改提供了可乘之机。且市县政府和部门既是环保整改的责任主体,也是整改销号的责任主体,对于整改任务的完成情况自行验收。而上级部门对相关问题销号的核查,大多限于资料审查。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确保整改不走样、不打折,确立科学而明确的标准是第一道防线。这就涉及,整改到底应由谁来验收?既然是被督察要求整改,那么最起码不能搞自行验收。如果整改和验收是同一责任主体,当然就容易出现放水或是装睡的侥幸心理。

  就此去看,环保整改验收的责任主体,至少应该上提一级,彻底告别自己验收自己的困境。

600×450

  ▲某地水泥物料无防尘措施露天堆放。图/新京报网

  其次,核查销号,不能从资料到资料,必须有实地的考察反馈,同时引入社会监督和评价,参考民众意见。

  从环保督察回头看和媒体实地走访能够轻易发现大量问题来看,环保整改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只要有实地评估,一般都很难糊弄。实地核查的成本也并不高,关键是要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预期。

  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切实提高整改假动作的违规成本,对假追责也要严惩不贷。报道中就提到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案例——

  某地的一个生态环境问题被媒体报道,并被自然资源部挂牌督办,当时就有6名干部被免职,然而,负有责任的乡党委书记换了个乡镇当书记,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负责人2个月后,成了地方自然资源局的党委委员。

  如此应付式、表演式问责,显然比假整改更为恶劣。

  因此,一方面,不管是验收,还是销号,只要一经查实存在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的情况,就应该一查到底,并对相关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违反法律的更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毕竟,相比一般的环保责任,在整改上刻意造假,这显然是罪加一等,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另一方面,对于因问责被免职的干部,宜有更明确的后续任免限制。当然,这涉及官员任免制度的优化,不仅仅是环保领域的问题。

  这些年,国家对环保的重视力度有目共睹。各地时有发生的假整改、纸面销号现象,无疑与此背道而驰。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有针对性地压缩整改环节虚与委蛇的空间,彻底压实整改责任,是落实最严环保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宜早不宜迟。

注:本文转载自新京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