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红色传承

红色传承

陕西侯省彦:33年痴迷红色文化矢志不渝传播红色历史

时间:2020-09-17 06:32 |编辑:三农之声|

 侯省彦,真能干,

 默默无闻写红篇。

 吃了苦,受了累,

 扶眉英烈被还原。

 查事迹,寻踪迹,

 故纸堆里觅先贤。

 树英名,镌丰碑,

 三十三年著红篇。

 寻英魂,扬正气,

 不忘初心把愿还。

 六部书,百万字,

 英雄事迹浮眼前。

 为家乡,名能扬,

 花甲之年来代言。

 红土地,鲜血染,

 继往开来要争先!

 侯省彦,陕西省眉县常兴镇人。1953年10月出生,1974年2月参加工作,1978年11月入党,凤翔师范毕业,小学高级教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关工委“优秀讲师”,眉县关工委讲师团副团长。曾被授予陕西省首批“百姓学习之星”、 宝鸡市中共党史专家库专家、宝鸡市首批“百姓学习之星”、宝鸡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功勋奖获得者、眉县宣传思想文化先进工作者、眉县先进教育工作者、眉县“最美五老”等三十五个荣誉称号。

 从1986年以来,侯省彦从事扶眉战役史料征集、整理、研究、编撰、出版等工作,曾连续三次为扶眉战役纪念馆捐赠史料、图片和文物,以及红色文化教育宣传活动。其事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媒体、网络曾多次报道,并载入宝鸡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志。

图片1.png

  一寻遗失的军魂

 侯省彦从1986年以来,利用节假日,克服重重困难,自筹资金征集扶眉战役史料,先后拜访了216名参加过扶眉战役的老战士和革命后代,行程近35万公里,研究和整理扶眉战役史料,并写出了240万字的扶眉战役系列丛书,为抢救扶眉战役历史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扶眉战役纪念馆捐献有效史料、图片、文字、文物近百件。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侯省彦还是秦岭主峰太白山下眉县常兴镇的一名小学校长,每年清明节时他都要带领学校学生到扶眉烈士陵园去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当时的烈士陵园设施简陋,文史资料奇缺,许多小学生为了解这些英雄的光荣故事,就蹲在地上,或者趴在橱窗上,用笔摘抄一些牺牲烈士的光荣事迹。在参观过程中,他发现扶眉战役烈士纪念碑碑文和有关史料记载有些不符。

 1986年,在扶眉战役中光荣牺牲的高增岳烈士子女来陵园拜谒自己的父亲,但查遍陵园所有的遗存资料,也没有发现关于他父亲的名字、事迹和牺牲的时间、地点的只言片语,烈士家属感到很是诧异,最后还是失望而归。这件事深深的刺痛了侯省彦的心。

 英雄为人民、为革命光荣牺牲,其牺牲的时间、地点具体在哪里?牺牲经过及英雄事迹陵园和家属竟一点也不知道!从那时起,侯省彦便产生了要编著扶眉战役革命英雄事迹红色读物的想法,以匡正扶眉战役史料中存在的失误和不足。

 他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扶眉战役烈士陵园管理处汶义武主任的支持。于是他就在课余时间、节假日到烈士陵园资料室、翻阅一些档案,搜集整理扶眉战役相关的史料。刚开始,周围一些同事和家里人对他所作的这项工作并不理解和支持。

 当时,侯省彦只是个小学校长,家中的生活负担比较重,每月工资只有六七十元,需要赡养两位老人、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但每次当他走过扶眉战役发生地这一片遗迹,捧起这一把把热土,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倾洒着英雄的热血,他发誓再艰难、再困苦他都要让烈士的英雄事迹公诸于世。

 为了采集到烈士们牺牲前鲜活、生动的战斗场景,他就亲自到参加过扶眉战役的指挥员,幸存的老战士哪里去采访、征集资料、图片、回忆录。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些战役亲历者现今遍布在全国各地,加上年代久远,找到一个简单的联系方式都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但他没有气馁。在他的多方努力下,打听到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扶眉战役时任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第4军第10师师长的刘懋功将军。对于侯省彦的到来,刘懋功将军热情接待,并给予了他高度赞扬,这让他非常激动。在刘将军那里他采访到了许多鲜活的人物事迹。

 为了寻找高增岳烈士的姓名、资料及英雄事迹,他从第十一师军战史入手,查阅烈士资料,在军战史第638页找到了高中岳烈士。但高中岳烈士的牺牲地点、时间、籍贯等与高增岳烈士不符。

 于是侯省彦又查阅到了1950年8月2日的《甘肃日报》,在第3版刊登的第11师第33团政治处主任赵大刚创作的《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为纪念罗局镇战斗中第4军第11师第33团光荣牺牲的英雄而作》的长篇诗歌,从中了解到第33团副团长高增岳牺牲的英雄事迹。

 他又从第一野战军军战史最后,查到了高增岳烈士生前系第4军第11师第33团副团长,于1949年7月13日在蔡家坡战斗中牺牲。但这与他了解到的高增岳烈士牺牲的时间和地点与还是不符。

 几经周折,他又深入到当年扶眉战役第33团卫生队。从战地卫生员罗从善、王文贵两位老战士处了解到,1949年7月12日,在岐山县罗局镇强家沟阵地上,时任第33团副团长的高增岳指挥第2营主攻强家沟之敌。敌军由东向西溃退,高副团长率第2营战士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并高喊:“同志们,我们要做到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敌军动用一个团的兵力扑向第2营阵地,经过七八个小时的激战,敌人始终未能前进一步。在战斗中,高增岳大腿负伤了,坐在地上指挥;胸部负了伤,他就伏在地上,用尽最后的气力指挥战士们顽强杀敌,直到第三次头部中弹,光荣牺牲。

 战地卫生员罗从善、救护所卫生员王文贵说:“1949年7月12日天快亮时,我们部队到达了目的地—罗局镇,很快进入强家沟阵地。战斗非常激烈,不一会,就从前线抬下伤员。我们战地救护所的主要任务是把抬下来的轻伤员,及时救治后,使他们返回前线继续参加战斗;抬下来的重伤员,迅速包扎处理后送往野战医院治疗;抬下来已牺牲的战士,及时整容后用白布裹住遗体,抬出救护所安葬。当时,高副团长从前线抬下来时就已经牺牲了,我们含泪给他整容后用白布裹住遗体,随后被抬出救护所。”

 经反复考证论证后,扶眉战役时任第33团副团长高增岳牺牲的时间被确认为1949年7月12日,在罗局镇强家沟阵地阵亡牺牲(《寻找烈士牺牲地》已发表于2017年第3期《宝鸡党史》)。日前,西影厂拍摄的记录电影《扶眉战役》,就是以高增岳烈士为原型,展开故事情节的。

 侯省彦在采访中遭人误解、被人拒绝,这事经常发生。但在采访中,更多战役参加者给了他许许多多的感动和鼓励。曾担任第4军司令部骑兵侦察营营长的孟飞,在接受采访时,就热情的接待了他。听说他自费寻找失去的军魂,搜集扶眉战役史料和英雄故事后,孟营长很是感慨,为他免费提供食宿和交通工具,陪他一起采访老战士。书成,亲自为他所著《红色英模》提笔作序。后来每年腊月二十八九孟营长都要打电话给他祝贺新年,有时间也会邀请他到家里做客,成了一对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图片2.png

 二撰写英雄故事

 三十多年来,侯省彦的妻子也非常支持他写书。因为家里穷,上有老下有小,妻子把在街头卖辣椒面,卖粮食和卖猪的钱都用来支持他出版扶眉战役系列丛书。截止目前侯省彦已完成了六本240万字的扶眉战役系列丛书出版工作。

《永远铭记》搜集整理了扶眉战役亲历者回忆录,全方位反映了战役真实情况,是《鏖战扶眉》的佐证史料。扶眉战役亲历者、共和国开国大校白锡纯为此书作序。

《军魂永存》收录了共和国创立者的英雄事迹和回忆文章,通过实物资料等,再现了人民军队的伟大军魂。第一野战军战史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李玉泰为此书作序。

《红色英模》记录了战役中的英雄事迹,以及支前模范、人民功臣、游击队员的革命事迹。扶眉战役亲历者、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第4军司令部侦察营营长孟飞为此书作序。

《鏖战扶眉》全面记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经典的一场战役。全文内容详实得当,重点突出,语言准确,具有较高的史料研究价值。扶眉战役亲历者、共和国上将傅全有为此书作序。

《红色故事》记录了战役中100多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生动真切,催人泪下,是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好读本。扶眉战役亲历者、共和国少将刘懋功为此书作序。

《不朽丰碑》按全国各地区辖属的省份,介绍了扶眉战役中牺牲的数千名烈士生平简介和英雄事迹等,说明扶眉战役战斗之激烈。扶眉战役时任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第4军第11师第33团团长高增岳烈士子女高锡林、高平、高利为此书作序。

图片3.png

 240万字的扶眉战役系列丛书

 扶眉战役系列丛书出版后,陕西省委宣传部委托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记录电影《扶眉战役》,侯省彦提供了详细的史料。

 记录电影《扶眉战役》就是以侯省彦挖掘的扶眉战役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第四军第11师33团副团长高增岳等指战员为原型,将真实再现扶眉战役期间的战争形势、战役过程。并以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先头部队秘密穿插敌后、在岐山县罗局镇阻击国民党军为故事主线,通过对广大解放军指战员为革命事业、祖国解放、新中国建立英勇奋斗风貌的刻画,大力弘扬先烈们纯洁高尚、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奉献精神,凝聚成万众一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力量。

 侯省彦曾三次向扶眉战役纪念馆捐赠扶眉战役图片、实物和文史资料。2002年,鉴于多年来对扶眉战役的研究和取得的丰硕成果,他被宝鸡市眉县人民政府从学校借调到眉县民政局,第一次直接参与了新落成的扶眉战役纪念馆的布展工作,他无偿地捐赠了自己搜集整理的扶眉战役图片、实物和文史资料。

 2009年,他被第二次抽调参与了扶眉战役纪念馆的新馆布展工作,再次无偿地捐赠了后期搜集整理的扶眉战役图片、征集的革命文物和文史资料。

 2018年5月,他第三次参加了在新型扶眉战役纪念馆陈展大纲内容的撰写工作,再次无偿地捐赠了新搜集整理到的扶眉战役的文物、图片和文史资料。

 三讲述红色故事

 2013年,侯省彦从教育战线退休后,不断发挥余热,义务先后向眉县、扶风、岐山,杨凌、宝鸡、西安等地区市县区的党员干部、社区复退军人、退休老干部、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英雄集体主义教育,讲述红色革命故事,通过宝鸡电视台、眉县电视台、扶风电视台等媒体大讲堂向全国听众进行扶眉战役英雄故事讲座,先后向陕西省电信系统市级以上党员干部,陕西省东岭集团中层以上党员干部,宝鸡市内蒙商会、宝鸡市龙廷山水,陕汽子校全体教师,宝鸡市高新区各小学,宝鸡市教育中心全市小学校长培训班,眉县党校全体教师,眉县景贤社区复退军人、退休老干部,眉县职教中心师生,扶眉战役烈士陵园全体工作人员、常兴镇人民政府全体党员干部、首善镇老年协会、老科协、老干支部全体党员干部,槐芽镇、汤峪镇联合等中心小学,汤峪镇老年协会、老科协、老干支部全体党员干部,岐山职中、岐山三中、岐山实验小学等中小学全体师生,扶风法门高中、召公镇、午井镇等中小学全体师生,杨凌、西安市周至县等地区作“壮丽七十年,不忘英烈魂”红色故事报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报告,一百多场次,听众达百万人次。他建立了“红色信念”微信群,定期转发扶眉战役等英雄故事,传播正能量。他通过讲红色英模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忆传统、讲理想、说奋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党员干部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性教育。由于侯省彦同志事迹典型、贡献突出,被宝鸡市关工委授予关教工作功勋奖,优秀讲师;被眉县关工委授予“金牌”讲师称号。 

 扶眉战役系列丛书出版后,《决战扶眉》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温瑞茂,阅读完扶眉战役系列丛书后感慨地说:“侯省彦作为一名教师,能够几十年一以贯之,苦苦追求,为研究扶眉战役打下坚实基础,为全国第一人,殊堪不易!”

 中国西部电影集团公司总经理赵文涛先生,对扶眉战役系列丛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扶眉战役系列丛书为扶眉战役电影开拍提供了详实的史料依据,并填补了那段党史、军史、战史的空白,国家给编著者奖励200万、300万,甚至一幢别墅也不多。作者侯省彦33年坚守红色文化阵地,真不容易。”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陕西省关工委主任李天文,阅读了侯省彦《红色故事》书稿后,亲笔写下:“在眉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扶眉战役烈士陵园管理处的支持下,侯省彦同志以革命历史资源为依托,积极发掘当地革命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精心收集了扶眉战役中近一百个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结集成《红色故事》一书,很有意义,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扶眉战役的重要史料,也是一种用革命历史故事教育青少年的好方式、好教材。我相信,《红色故事》的出版,必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片4.png

 四传承红色基因

 中共宝鸡市委原副书记、宝鸡市关工委主任刘忠良,阅读完扶眉战役系列丛书后感慨地说:“扶眉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9年解放大西北过程中一次关键性战役,为打败胡宗南反动军队及其残余军事力量,解放大西北奠定了基础。扶眉战役所体现的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特有的英勇顽强、意志如钢、敢于战斗、不怕牺牲、宁死不屈、不畏艰险战斗精神的凝结。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候省彦同志几十年坚持收集整理扶眉战役历史资料,形成一整套扶眉战役系列红色文化丛书,记载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英雄人物战斗故事,成为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的乡土教材。其精神可敬!可佩!非常了不起。宝鸡作为扶眉战役的承载发生地,已把扶眉战役纪念馆、烈士陵园列为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候省彦同志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向青少年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传承红色基因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了关心下一代的榜样。关工委要向候省彦同志学习,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发挥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作用,把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心灵,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

 一位网友,在阅读完扶眉战役系列丛书后,晒出一段帖子:“解放战争西北战场上具有战略性的扶眉战役,全国读者并不太熟悉,各种史籍、资料、文学、影视等并不多见。乡村教师侯省彦老师,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了33年,撰写出了二百多万字的扶眉战役系列丛书,为抢救扶眉战役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人们找到了精神“富矿”和“钙”之源。读者感谢侯老师,扶眉战役亲历者感谢侯老师,人民感谢侯老师!”

 30多个春秋,矢志不渝传播红色历史,这条艰辛之路,侯省彦走得坚定,走得无悔。当初也许只是一个念头,一路走来演化为一种使命,将个人的生命与这段激情燃烧的烽火岁月融为了一体,与数千名把热血洒在宝鸡的烈士们融为了一体。因为他的寻访与讲述,这些为信仰付出生命的战士们,不再只是黄土地下默默无名的白骨,册籍里尘封的名字,他们的故事鲜活起来,有了金戈铁马的嘶鸣,有了英雄儿女的情縤,一个有故事的人,人们将不再轻易将其遗忘。/梁科军

注:本文转载自央视三农之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