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天南地北 河南

河南

天南地北河南人之长垣篇——当世“酎神”谢林相

时间:2020-10-29 20:05 |编辑:三农之声|

 谢林相,张三寨镇大堽村人。出身于酿酒世家,痴心于酎酒酿制。2015年9月长垣酎酒酿造技艺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项目,2017年9月谢林相被河南省文化厅评选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垣酎酒酿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图片25.png

 秋风飒爽中,谢林相远远走来了。高高的身子,黑红的面庞,光洁饱满的前额,显示着农人的智慧和真诚。他是一个谦和的人,有点不善言辞。但是当我们跟着他,走进那溢满酒香的小院,品尝着那琥珀一样五味俱全、回味无穷的神秘酒液,立时感觉到他的不凡——这哪是一个人——这分明就是让酎起死回生、重现人间的“酎神”。

 神秘高贵的“宫廷玉液”

《说文解字》载:酎,三重醇酒也。《礼记》载:孟夏之月,天子饮酎,用礼乐。民间一直有“天子饮酎,百姓饮酒”的说法。到了汉代,朝廷沿用了春秋时期酿制酎酒和祭祀饮酎的做法。西汉还实行酎金制,就是分封于各地的王侯,要在朝廷举行祭祀饮酎礼仪时献上黄金,称为酎金。自唐中期以后,关于朝廷祭祀饮酎的礼仪罕见史籍,酎酒酿制技艺也鲜有所闻,酎酒似乎神秘消失了。据已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家胡小伟先生推断,是缘于酎酒作为一种高贵的酒,被宫廷完全垄断了,成为帝王的专利。这种说法也在清宫档案里得到印证:娘娘与贵妃得子,或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凯旋,方可“赐酎一杯”。

 酎之所以名贵,在于它的酿制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过程:一是在制作原料上,酎是在白酒基础上,加入小麦、高梁、薏米、糯米、黍米主料,黑豆、黑芝麻、红枣、核桃仁、大曲等辅料,进行多次酿造。二是制作工艺上,它有“三忌、三避、六熟”等诸多讲究,工艺非常复杂,很多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几近于道。三是在酿制时间上,它在14个月里经历“九次投料,三次蒸馏”,讲究“冬入春酿暑夏晾、收秋以后美酒香”。

 红色家族的“酎酒奇缘”

 谢氏家族是一个酿酒世家。明洪武初年,谢家迁居于河南滑县良村集。到明永乐二年(1404年),族人谢英又移居长垣大堽,沿袭祖辈传统酿酒技艺,创建了醴豊酒店,酿造出了具有独特风味的玉醴大酒。至明朝中期四世祖谢廷玉,历经数代经营,越发昌盛,有“名驰豫北八百里,味香冀南第一家”的美誉,民间也盛传“八仙醉大堽”的传说。

 到了20世纪抗日战争时期,谢济众、谢济圣兄弟,受中共地下党组织影响,积极参加革命工作。醴豊酒店作为我党的地下秘密联络站,曾给八路军冀鲁豫四分区十七团提供过大量情报,又暗中购买许多枪支、弹药及药品送往前线,还掩护照顾数十名伤病员在酒店疗伤康复,曾多次受到冀鲁豫四分区领导的表扬。

 当时,有一位名叫陈玉荣的八路军伤员曾在醴豊酒店养伤,得到谢家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非常感激。陈玉荣有个别号叫“小太监”,他老家在北京,他的曾祖父陈寿山曾是清末宫廷里的伺膳太监,谙熟古代传下来的酎酒酿制工艺。光绪年间,陈寿山因为年老离开皇宫,住在海淀,开设酿酒作坊。他收养了一个嗣子取名陈安,就是陈玉荣的祖父。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陈玉荣和父亲逃离北平,投奔了八路军。陈玉荣后来在战斗中负伤,被上级组织安排到酒店养伤。他在伤愈之后,把秘传于家中近百年的宫廷御酒——酎酒秘方,无偿送给了谢氏兄弟。但陈玉荣说,“别看酒方我家已祖传四世,但真正做好这种酒并不容易,你们能不能做好,看造化。”

 由此,揭开了酎酒与谢家的神秘渊源。

 第二年,在陈玉荣的帮助下,谢家兄弟把按照秘方制成的酎酒,送往冀鲁豫军区,慰劳指战员,得到了八路军供给处的好评。根据地的卫南县长耿挺舟,八路军新四路司令员李静宜,以及赵紫阳、雪涛、铁英等领导人,多次题词留念——谢家至今仍留有这些首长的赞酒墨迹。

 醴豊酒店后来因叛徒出卖,酒店毁于大火。但是这珍贵的秘方,谢家一直珍藏。酎酒出现在这里,可是冥冥中的天意。

 痴心不改的“逐酎之路”

 抗战胜利后,进入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叛徒告密,醴豊酒店被毁,谢氏兄弟逃难。解放后,谢氏兄弟相继从事教学事业直到退休。家族几百年传承的酿酒事业中断了。这是谢家人心中的隐痛,也是谢林相的一个心结。

 谢林相是一个勤奋聪慧的人,也是一个孝顺的人。为生活所迫,他16岁便到长垣县政府招待所,拜师学习烹饪技艺。他心灵手巧,兴趣广泛,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烹饪、园艺种植、栽培、书法、收藏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是不论是在家务农还是操刀弄勺,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不灭,那就是继承祖业,酿造美酒。1992年,谢林相带着祖辈的重托,毅然放弃了操持10多年的烹饪行业,走上了酿酒之路。这是一条充满艰辛和困难的路。为了研制,他6年不进县城;为了研制,他经受家人白眼;为了研制,他日夜守在酒缸旁,如疯如魔;为了研制,一锅锅的粮食被抛弃,而孩子却吃不饱穿不暖。终于,历经12年反复近百次试验,2004年冬,谢林相终于试酿成了“酎”。当卧病的父亲再次品尝到酎那一刻,眼睛湿润了,沉默良久,颤抖地写下:昔日香酎天子饮,今朝御液百姓喝。

图片26.png

 酎之名贵,不但体现在制作工艺、制作原料、酿制时间上,还体现在酿制工艺的不可捉摸。用谢林相话说,酿酎需要灵性,需要与酒进行交流,听得懂酒的语言,闻得到酒的气息,需要爱和投入。老人的话很对——是的,没有爱,什么事能做成呢?谢林相又经过几年反复摸索,他的酎酒酿制技艺才完全成熟。“现在我看一看就知道到了什么火候,是不是该下料、是不是该搅拌,做一缸成一缸。”谢林相说。游刃有余、从容自若,这就是圣人所谓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吧。

 谢林相成功了!他和他的酎酒,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赢得了无限赞誉。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中国档案报等数十家媒体对他进行了专访。已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小伟,更是激动的把谢林相和他的酎酒作坊称为“国宝”。

图片27.png

 2019年8月,在各级领导的帮助下,全新的规范的酎丰酒坊酿酒厂投入生产,不但生产酎酒,还生产小麦曲酒、女贞子酒、老红蒸、桂花酒等一系列家传老酒。谢林相和他的儿子、酎酒酿造技艺传承人谢向亚先生,正在将传统酿酒技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逐步扩大酒厂生产规模,规划建设酎文化博物馆,努力让酎文化发扬光大,让酎这种以前帝王才能饮的宫廷玉液,飞入寻常百姓家。特约采编/王自亮 责编/曹道伟

注:本文转载自央视三农之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