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三农之声》河南通许讯(何德峰 陈振勇)蒲口村位于通许县城南约20公里、大岗李乡政府南9公里,西与尉氏县搭界,南与周口市扶沟县搭界,由前蒲、西蒲、中蒲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组成,户籍人口430户1808人,全村耕地面积2715亩。9月25日,开封日报报业集团“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市界行”专题报道组来到蒲口村实地探究,真切感受蒲口村发生的变化。
初秋的蒲口村遍地金黄,到处是丰收的景象。田地里,群众正驾驶玉米收割机实施秋收作业;村东南的苗木基地,一排排红宝石海棠、大叶女贞郁郁葱葱;村内新修的水泥路笔直,鳞次栉比的农家庭院干净整洁,党建综合体大楼前“基层党建红旗村”“脱贫攻坚红旗村”的牌匾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真的很难想象,几年前这个村还是贫困村。
因交通不便,蒲口村村民原先多从事农业生产,收入相对较低,村经济基础不强,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2户199人。通过连续几年的努力,蒲口村已脱贫50户195人,目前还有未脱贫户2户4人,贫困发生率为0.22%,于2018年顺利完成贫困村摘帽任务。蒲口村的蜕变,得益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
“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蒲口村坚持党建引领,以党的建设高质量促进脱贫攻坚高质量,通过‘党支部带党支部’,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脱贫优势,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因地制宜、拓宽思路,统筹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实现了集体经济、贫困户双增收;村里旧貌换新颜,提升了贫困户和全体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岗李乡党委书记韩冰说。
秸秆打捆“利器”实现双收益
在村北头的田地里,市农机中心派驻蒲口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李元宝带领技术员站在地头正指挥着驾驶玉米收割机的机手收割玉米。
2020年,驻村工作队利用第一书记扶贫项目资金20万元,实施秸秆打捆回收再利用项目,购置了叉草机、拖拉机、秸秆捡拾打捆机、秸秆运输车辆等作物秸秆回收、搬运设备等。作为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的扶贫项目,农机驾驶员及所需劳动力全部优先从贫困户中挑选,通过技术培训,蒲金峰、刘长新等贫困群众已熟练掌握了驾驶操作技能。在夏季的麦收作业中,叉草机、秸秆捡拾打捆机等新型设备的运用有效解决了群众秸秆处理难问题,实现了环保攻坚与脱贫攻坚双促进、双收益。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党支部带党支部’联建模式共同开展党支部‘5+N’主题党日等活动,驻村工作队帮助村里谋划工作要点,加强班子建设、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围绕产业发展短板、基础设施薄弱、带富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共同制订帮扶计划,做好做实结对帮扶工作,在帮扶思路、志智双扶、劳动力就业上为蒲口村‘强筋健骨’。”李元宝说。
“两不愁三保障”托起贫困群众的幸福
贯彻落实扶贫政策,切实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为贫困群众谋幸福。农村饮水安全是脱贫攻坚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影响到贫困人口的脱贫退出,事关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蒲口村新打饮水井380米,建立了无塔供水体系,成立了安全饮水管委会,完善了安全饮水管护机制,实现了所有贫困户自来水到户,保障了群众安全、充足用水。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蒲口村认真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截至目前,全村40名贫困家庭学生全部实现了有学上、上好学,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以前担心花钱怕去医院,现在有了健康扶贫政策,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贫困户闫福荣的孙女患有先天脑瘫,行动不便,其妻子患有结核病、支气管炎,家里看病吃药开销很大。通过落实医疗扶贫救助,帮扶责任人王亚杰又为其办理了慢性病诊疗本,仅吃药一项每年就节约开支2000元。住房安全是扶贫任务中的重中之重,贫困户闫福荣和蔺进法家里的危房年久失修,王亚杰通过一次次沟通协调,做通了他们两家的思想工作,解除了老人的顾虑,帮助其申请了危房改造项目,终于让两位老人从“土窝子”住进了“暖心房”。
夯实基础建设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原先的刘蒲公路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雨天积水严重,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与有关部门协调,新修了长4.8公里的刘蒲公路,同时对村内主干道硬化约6.7公里,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加强党的阵地建设。协调市委组织部、市农机中心筹集资金30万元新建了500平方米的村室,配备了办公桌椅,各项制度、标牌上墙,巩固了党的基层基础;大力实施电网改造项目,协调联系供电部门对蒲口村的用电网络进行全方位改造,实现动力电通电率、户户通电率、农田机井通电率均达到100%,让蒲口村由“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
投资13余万元建设群众文化广场和文化舞台、党员宣誓墙,协调文化部门配备了体育器材和文化娱乐器材。党员宣誓墙、文化广场、活动舞台、各类体育器材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后,各项活动渐次开展,弘扬主旋律的文化引领作用日渐明显,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新时代的蒲口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带动为抓手,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着力点,正努力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韩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