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作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战略。文化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能以其先导性、战略性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辽宁省朝阳北票上园镇提出“红色引领、绿色发展、文化兴镇、生态惠民”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以文化力量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一、 弘扬“红色文化”
上园镇是辽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的地方,也是英雄、英模辈出的地方。中共早期革命家韩麟符等共产党人于1928年在朝阳寺开展革命活动,组织农民进行武装斗争,在热河地区播撒下了革命的火种;此外还涌现了出不畏强敌的小英雄王维贤,省劳模朱彩云、金宝连、宝英杰等英雄模范人物。
上园镇以红色文化为切入点,积极践行“红色引领”,并以“第一党支部纪念馆”为依托,通过建韩麟符广场、修缮第一党支部原址。收集、整理、编写和发表本土红色故事,培育红色土壤,播种红色种子,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开创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二、传承“历史文化”
上园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上园的先民们创造积累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传承至今。已被列为国家、省、朝阳、北票市级的有民间故事、民间文学、民间剪纸、民间秧歌、民间春节习俗和民间传统酿造工艺,还有民间太平鼓舞、民间石雕、沟口子跑冰习俗、擀毡子习俗等。
上园镇一是妥善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通过编撰《上园镇镇志》等来保护地方历史文化,使人们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留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并以此教化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激励人们勇敢坚韧,自强不息,使乡村振兴发展有基础、有底蕴、有根基、有动力。二是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继承和发扬民间文化。上园农民诗歌文化发展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去年上园镇成功举办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文化兴镇、诗情上园”为主题的赛诗会,并结集付梓出版《诗情上园》,今年第三届赛诗会即将举行。党委政府以诗歌为抓手,讴歌党的领导和伟大的时代,激发全镇人民积极向上的昂扬气势。三是通过文化墙、文化标识、以及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传播历史文化,延续乡村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现上园文化的魅力。
三、 构建“小镇文化”
走进现在的上园,街道干净整洁,满眼涌动都是精致的景观,葱茏的绿意。柏油路蜿蜒至天际,静谧而悠远。山路起伏,徘徊曲折,让人不自觉地褪去了城市的浮躁,回归自然的宁静。今年,上园镇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以挖掘文化资源为着力点,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产业振兴等重点工作,大力兴起生态文化建设,探索“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新途径、新思路、新业态,打造乡村产业特而精,空间形态小而美,运营机制活而新的特色小镇。
一方面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及本土特色建造“五镇一村”——即“红色小镇”、“化石小镇”、“金丝小镇”、“文化小镇”、“时尚小镇”和“白石渔村”。“五镇一村”分别以红色文化、化石文化、金丝文化、历史文化、垃圾分类时尚理念和渔村文化为载体,结合村产业资源进行建设,目前初具规模,效果明显。另一方面年初,上园镇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一号工程”,大力开展街巷整治、柳河清洁工作,将乡村发展融入生态理念,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大踏步向前。这些巨大的变化使老百姓连连称快,人们在喜上眉梢的同时也对生态理念又有了新的认识,对乡村的振兴发展鼓足了信心。
四、发扬“群众文化”
乡村群众性文化既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上园镇根据实际,通过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和提高其使用效率,以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精神文化品质为抓手,从宏观上把握乡村文化活动主题,从细节上培育扶持乡村文化队伍,并结合本地风俗民情,创造的开展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明显的群众文化活动,这些文字、音乐、舞蹈不仅承载主旋律,而且聚人气、接地气。多彩的文娱形式使美好的乡音、乡情得以展现,让村民留住了“乡愁”。从而提升乡村振兴的内在品质和文化气质,让这些资源成为村民们永远守望的精神家园。
一是通过引导,使村民自发组织的“诗歌协会”、“故事会”和“书画协会”活动日趋丰富。在疫情期间和环境整治期间,各协会共通过各种媒体自发创作发表诗歌300余首,书画作品100余幅。茶余饭后,人们常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创作优秀的故事作品、赏析书画,谈词吟诗,为文化兴镇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通过打造“上园小剧团”这个有着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团体,创作了许多深入人心的作品。最新创作拉场戏《新官上任》,京东大鼓《哥俩闯山》、二人转《山野风清》等,一个个讲述风清气正、弘扬文明新风的好节目通过电视台、“金丝大枣文化旅游节”、“农民丰收节”和镇村两级的文化舞台上演,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三是兴起歌舞文化。“上园家乡生我的地方,厚重的老歌母亲传唱…… ”由上园老高中校长李丰田填词,马代沟村农民于永长演唱的歌曲《上园恋歌》,一经推出就倍受人们推崇。歌曲描绘了上园镇美景、物产和人民的精神风貌。去年以来,上园镇已创作完成包括《上园镇歌》、《白石小调》、《请到白石渔村来》等10余首原创歌曲,在如今镇内的街头巷尾,传唱属于自己家乡的歌曲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
五、打造“产业文化”
上园镇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注重融入本地文化元素,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方面结合“金丝王枣”产业将枣文化深入人心,用文化带动产业发展。“金丝王枣”是上园镇三大产业之一,以其皮薄味美闻名遐迩。今年,随着兴建“宝英杰纪念馆”,使人们更加铭记了镇金丝王枣栽培和发展壮大的历史。自2018年,上园镇每年都举办“金丝王枣文化旅游节”,通过旅游节打造这项产业文化,推动产业发展。原创歌曲《枣甜梦也甜》隆重登上了2020年北票市春晚,金丝王枣也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文化涵义。如今,金丝王枣文化已日益成为上园独有的特色文化,金丝王枣也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上园镇也被命名为“金丝王枣之乡”。截止目前,上园镇种植金丝王枣面积已达两万多亩,产量300多万斤,从事大枣产业5500多人。
另一方面结合白石渔村旅游产业发展,将蒙文化、渔文化、知青文化植入,不断夯实乡村文化游内涵。1629年后,佟姓蒙古族部落随成吉思汗后裔来到上园镇沟口子村,并在此落地生根。几百年过去了,这个依山临水的村落便呈现出蒙族文化与渔家风情相融合的独特风貌。此外,“知青部落”是以上个世纪70年代设在此的一个青年点为依托建设的一个主题农家乐。今年上园镇着力打造“白石渔村”,将文化与旅游产业紧紧结合,加快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目前,上园镇乡村旅游产业规划蓝图逐步绘就,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六、传播“化石文化”
上园镇建有国家级化石保护区。1995年,在这里发现的"中华龙鸟"和1998年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辽宁古果",使上园镇真正成为“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和“世界上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化石记载着地球演化、自然变迁、生物进化密码,蕴藏丰厚的科学与艺术的内涵,拥有巨大的资源价值和科学价值。上园镇着力化石的保护工作,并大力弘扬化石文化。
一是邀请化石学者来此讲学,讲好上园的化石故事,让化石鲜活起来,激发了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自然的科学情怀;二是通过“化石小镇”的建设,运用化石的知识性,文化性、观赏性和趣味性吸引人们关注化石之乡,发展化石研学旅游,从而带动化石同旅游产业相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三是打造化石文化品牌战略,积极推进化石产地经济发展。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工程,也是历史的使命与时代的召唤。上园镇积极推动文化发展,切实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带动力和生长力,运用文化全面推动了乡村的振兴和发展,真正成为了乡村文化的坚定守护者、积极引领者、忠实传承者和创新发展者。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上园镇党委政府将继续运用文化汇集力量,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大跨步迈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