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财经

财经

三农之声:国内大循环要转起来,这2件事迫在眉睫

时间:2021-03-04 19:22 |编辑:三农之声|

 口 述:刘世锦 

 编 辑:李晟达 

“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这个课题我们坚持了八年,抓住了中国经济在过去八年中的一些重要变化、重要节点,并且提出了一些观点。 

 今年原定的题目是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问题,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的整个经济和预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本书,是基于疫情的大背景之下,叫做战疫增长模式。书中不仅涉及短期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政策、形势判断问题,还包括中长期增长动能(即结构性潜能)和改革的问题。 

 01、疫情是一次没有规划的压力测试 

 疫情来临,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从整个经济形势来看,上半年包括7月份,中国经济的表现总体上是符合预期的。但是,还有一些超预期的量。疫情是不期而遇的,带来的压力很大,这对中国经济来说是一次没有规划的压力测试。 

 其中有三个特点需要关注。 

 第一点,出口的问题。 

 之前我们判断出口二季度以后可能会大幅度下滑。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出口小幅增长。这说明中国的出口行业很值得关注,这一次它展现出了非凡的竞争力。 

 这个竞争力表现为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和增长的韧性,这也证明中国的出口行业是能够经受大风大浪的。 

 第二点,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恢复总体符合预期,但是目前需求恢复还是比较慢,要慢于供给。 

 这里可以解释为供给侧的主体都是企业或者一些机构,而需求侧更多的是个人和市场化的反应。而机构的反应速度一般是快于个人的。 

 第三点,疫情到底给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 

 最主要的影响还是短期的冲击,疫情过去以后经济已经慢慢恢复。但是,疫情确实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改变。 

 例如疫情冲击促进了数字化的发展,但是,数字化发展的同时,会不会导致在疫情之后,一些产业永久性的减少? 

 比如,疫情期间许多会议转为线上形式,从开会的角度来讲,是很好的。但是对服务业的影响确实是比较严重的,航空业、酒店业、餐饮业肯定会有影响。 

 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国经济在总体上恢复得不错,尽管有恢复不平衡的状况,但是如果正常的话,三四季度应该能够恢复到5%—6%的增长速度,全年可以争取3%左右的增长。 

 02、拓展新的结构性潜能很重要 

 如何评估中国经济增长?我认为可以用相对增长率这样的概念,也就是用中国的增长率和全球的平均增长率进行比较。 

 比如,2019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6.1%,全球是2.9%,这个相对增长率差值大概是3.2个百分点。 

 如果2020年中国增长率达到3%,全球是-3%,这样相对增长率将会达到6%,也就是说由去年的3.2%到现在的6%,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状况还是不错的。 

 从宏观政策来看,前段时间是一个特殊时期,出台了很多非常规的措施,主要是以宏观救助为主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但是随着经济逐步回到正常的增长轨道,宏观政策应该也回归常态。 

 当然,目前还不需要明显收紧,但是一方面要防止资金过度流向股市、房市,刺激泡沫,同时要稳定宏观杠杆率。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实体经济怎么通过金融提供支持,如何打通渠道,如何提升生产力,这也是现在宏观政策需要关注的问题。 

 更重要的一点是,今年上半年我们通过宏观政策对经济进行救助恢复,当下半年经济逐步转向正常轨道以后,要把注意力转到拓展结构性潜能上来。 

 宏观政策的作用其实是有限的,也是短期的,特别是受到了大的冲击以后,宏观政策的作用比较明显。但是如果转向长期,中国经济还想保持增长,就必须拓展一些新的结构性潜能。 

 所谓结构性潜能是指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发展的潜能。具体来说是两方面。 

 第一,追赶潜能 

 目前中国的人均GDP是1万美元,发达经济体的门槛接近3万美元,而多数都是在4万美元以上,美国是6万多美元,其实我们和发达经济体至少有3万美元的差距。 

 最近几年,大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状况可能有些乐观的估计,有些可能是过度乐观。其实从人均GDP的角度来讲,至少3万美元的差距摆在眼前,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发达经济体已经做了的,中国也应该做,我们还是要大量吸收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一些体制机制。这个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第二,新涌现的潜能 

 即与发达经济体同步、有可能并跑甚至领跑的潜能,主要是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等。 

 03、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既有现实需要,也符合发展规律 

 说到双循环问题,应该是开放的、内需为主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无论是国内循环还是国际循环,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国内。都以内需为基础,都是为了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二,从国际范围来看,大国一般都是以内需为主,即使对外开放度高,对外贸易比重也相对较低。 

 第三,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超大型经济体,拥有14亿人口,是一个中等收入群体达四亿人的统一市场。所以,我们和其他大国相比,更有必要和可能形成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大循环。 

 第四,中国已经到了服务业比重提升,并逐步处于主导地位的增长阶段,内需在整体经济活动中比重上升,这是必然的。 

 所以,我们现在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有现实的需要,也符合发展规律,事实上我国经济一直是以内循环为主的。 

 现在的大循环至少有两个特点,第一要提高内需比重,第二要提高关键技术和重要产业链的可替代性和抗冲击的韧性。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外开放的后退,更不是关起门来搞自给自足。相反,我们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这种开放应当是: 

 适应不同国家、地区市场变化的开放; 

 适应开放程度周期性变化的开放; 

 更有韧性和弹性、更具抗冲击性的开放; 

 基于制度规则的开放; 

 能够维护和引领全球化长期发展的开放。 

 04、“1+3+2”的结构性潜能 

 国内大循环,到底怎么循环起来? 

 还是要发挥结构性潜能的作用。 

 应该建立一个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为龙头,以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为主体,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的这样一个“1+3+2”的结构性潜能的框架。 

“1”是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中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 

“3”是指中国经济实体经济这个方面现在存在的三大短板。 

 我们的基础产业效率不高,存在不同程度的行政性垄断。在主体部分,我们需要消费结构升级,与此同时,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不够大。下一步中国内循环的主要需求来源就在于扩充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我们的基础研发能力,特别是原始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还是比较弱的。这方面能力的建设,现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有些方面的差距不是在缩小,很可能还在扩大。所以,下一步我们在实体经济内循环的过程中,需要补上这三大短板。 

“2”就是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作为两翼。 

 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是横向的、对全社会各领域都会发生影响的要素。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不仅为追赶进程提供支撑,也可为全球范围内发展方式的转型提供引领。 

 所以简单来说,“1+3+2”的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个翅膀赋能,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

 05、如何才能有好的循环? 

 如何把结构性潜能发挥出来呢?我觉得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是要通,不通则痛。现在有几点件事情要连起来。 

 第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消费市场的规模经济带动商业模式的创新,然后再带动技术创新。 

 第二,我们要利用消费市场的优势,成为全球产业链效率最高、应变能力最强,具有高生产力的创新大国,把消费能力转化为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提高了,消费能力提升,才会进入一个循环,这才是国内大循环的基本含义。 

 所以,消费、人力资本提升、生产大国和创新大国,在这几者之间形成一个循环,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全球化的理念和规则制定上,我们不能往后退,当然也不能停滞不前,而是应该往前走,至少争取道义上的支持,在博弈中处于有利位置,对全球开放发展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注:本文转载自三农之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