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中国周刊》广东广州讯(朱仕兵 通讯员 耿素芳 李俊勇)时值金秋,是农产品丰收的季节,广州市驻兴宁扶贫工作组和驻村第一书记们积极主动作为,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力促消费扶贫,发挥了关键作用,促进了贫困农户增收。
截至目前,广州市对口帮扶兴宁市的16个镇44个省定贫困村已全部达到出列标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共2057户5887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有劳动力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1722元;其中天河区帮扶1598户4681人,有劳动力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2059元。
抓队伍,人人都是生意人
脱贫攻坚收官在即,为了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质量,确保贫困农户增收,广州市驻兴宁扶贫工作组引导驻村第一书记们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攻坚克难、主动作为,让他们全程参与扶贫农特产品的种植、收仓、包装、运输、销售。
工作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电商专家来兴宁开办讲座、组织第一书记们参加相关环节的培训、让各村第一书记和致富带头人与本地企业家一起座谈交流、走进本地知名企业现场参观等,增长他们才干。
为了帮助扶贫企业和农户销售产品, 10月1日至3日,借广州市在天河体育中心举办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暨广州现代农业嘉年华活动之机,工作组组长蓝蓝率部分第一书记,携兴宁扶贫农特产品参加了这次活动,蓝蓝带领第一书记们亲自站台,现场售卖,展现了兴宁名优农特产品的魅力。据统计,仅仅三天,销售收入达20余万元,使大家得到了进一步锻炼,收获满满,信心激增。
左一是副市长兼兴宁扶贫组组长
抢时机,金秋时节忙收金
秋季的兴宁,金灿灿的红柚、飘香的稻穗、绿油油的茶场、繁忙的蜂农,到处是一片收获的景象,广州市驻兴宁扶贫工作组抓住这一紧要时机,发动第一书记四处联系商家,以最快的速度把田间地头的丰收硕果,转手卖给商家,或运送到消费者的餐桌,转变成真金白银,发放到贫困户手中。
兴宁的四季美、梅一客、传承酒厂、马山茶叶、绿粮米业、金绿米业、叶氏蜂场、老社茶叶、名峰茶油、新洲村、塘社村、河塘岭村、石岭村、鸭桥村等数十个扶贫企业和贫困村的二十多种产品快速上市。工作组充分发挥部分第一书记特长,专门成立了由驻村第一书记组成的兴宁扶贫农特产品包装设计组,特邀广东白云学院专家参与指导,为产品设计标签和新包装,让扶贫产品展示出原本的绿色健康品质,让在外工作的人们“记得住乡愁,吃出儿时的味道”。
有了优质的农特产品,又有了美观大方的包装,使各类时令农特产品持续热卖。以鸭桥村闲想食店、春禾平特产店两家电商为例,只国庆中秋假日几天,线上线下销售秋季农产品共计达30余万元。
树形象,头雁奋飞不停歇
广州市驻兴宁扶贫工作组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 “头雁效应”明显,以蓝蓝为组长的扶贫工作组成员率领兴宁这支脱贫攻坚队伍向着目标同心同德、奋勇前行。他们把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以强建组织引领脱贫、以健全制度保障脱贫、以汇聚人才支撑脱贫,通过致富带头人带动贫困群众整体致富。
蓝蓝组长(右二)在售卖兴宁农特产品
同时,工作组注重党员干部自身模范带头作用发挥,10月8日至10月15日,在这7天时间里,工作组蓝蓝组长往返广州、深圳、东莞、兴宁等城市,自己驾车行程5000余公里,参加脱贫攻坚协调会,进行兴宁扶贫农特产品推销,日夜奔波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营造了“头雁”奋飞“群雁”追的良好局面,他和驻村第一书记们就是这样永不停歇地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在10月19日上午召开的2020年度广州市驻兴宁扶贫工作组第四季度驻村第一书记及龙头企业带头人会议上,大家纷纷表态:脱贫攻坚“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
谋长远,拓展渠道稳市场
为进一步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和驻村帮扶工作成效,广州市驻兴宁扶贫工作组把消费扶贫作为重要抓手,全方位提升贫困百姓收入,以期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他们在采取村村联动,发展一村一品提高农特产品产量的同时,加强扶贫电商培育,市成立电商服务站,各村依托企业设立电商平台,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活动,做到一村一电商,全方位拓展扶贫产品销售渠道。
工作组拟在11月11日,在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南街举办第二届兴宁农特产品展销会,甄选兴宁市优质扶贫产品包括肉鸽、柚子、丝苗米、走地鸡、茶叶、茶油、蜂蜜、红薯、南瓜、客家娘酒、客家盐焗食品等参加展销会,持续构建“农超对接”直通车,预计现场和线上销售收入将达600万元。还持续在兴宁扶贫产品宣传上下功夫,在树品牌上做文章,不断拓展产品销路,借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街兴宁扶贫产品展销中心等平台,把兴宁扶贫农特产品推向广州,走进粤港澳大湾区,持久促进农户农村增收脱贫,为兴宁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百姓中国周刊》广东广州讯(朱仕兵 通讯员 耿素芳 李俊勇)时值金秋,是农产品丰收的季节,广州市驻兴宁扶贫工<[详情]